首页 - 外汇 - 滚动新闻 - 正文

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 下半年升值步伐或放缓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媛 2011-07-28 04:45:3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人民币升值之路仍在继续。

继本月22日人民币兑美元首破6.45整数关后,2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再创人民币汇改以来新高,1美元对人民币报6.4426元。与此同时,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达到6.4%,再创年内新高,通胀压力依然严峻。

面对通货膨胀压力,有学者建议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来加以应对。人民币升值能否真正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围绕这一问题,学界仍有分歧。

人民币升值或难抑通胀

有学者建议,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来应对通胀压力。其中,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用于控制货币供应量,以缓解内源性的通胀压力;而人民币升值则是为了应对输入型通胀压力。

对此,中金公司宏观经济分析员彭文师认为,当前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带来的输入型通胀风险加剧了国内通胀压力,这要求汇率政策的侧重点相应地从维持对美元相对稳定转变为恢复人民币的升值趋势以及更多参考一揽子货币,管理层借助汇率升值来抵御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态势明显。

从理论上来讲,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单位人民币可以购买更多国外原材料,进而可以降低国内产品的价格,从而减缓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人民币升值,能否真正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很多专家也对此提出质疑。

“以人民币升值来缓解通胀的政策初衷,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践表明,这项政策并不适合我国当前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反而迎合了国际炒家的想法。”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王勇称。

王勇认为,当前要高度警惕人民币单边急速升值风险。如果人民币在短时间内被急速推高,就表明有国际炒家在推波助澜,在这种情况下,远则半年近则三个月,人民币可能面临被国际炒家大肆唱空或做空的危险。因此,必须坚决摒弃通过人民币升值减缓通胀压力的观念。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当前的通胀更多是由于国内流动性富余所形成的,人民币升值会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反而会加大国际热钱的流入,造成国内流动更加泛滥。

“用人民币升值的办法来控制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效果不好,成本也很高。”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认为。

他举例称,自2005年我国采取铁矿石进口集体谈判的制度和人民币走上升值的道路,铁矿石价格上涨2倍左右,而人民币尽管已经大幅升值20%以上,但我国不仅没有因此而获得“廉价的”进口原材料,反而不得不面对日益高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出口贸易也因人民币升值受到一定冲击。

为减少输入型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华民建议,一方面应停止对国际原材料采购进行集体谈判的做法,封闭来自于商品渠道的冲击;另一方面,应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最好再以稳定的货币政策加以配合,这不仅抑制来自于金融渠道和商品渠道的冲击。

防热钱需保持汇率稳定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已超过20%。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幅接近2.5%。业内人士预计,人民币对美元今年全年升值的幅度将在5%左右,人民币下半年升势依然不减。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国际外热钱一直在伺机流入,外汇局今年以来公布的外汇占款数据均显示,当前我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热钱压力。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热钱压力?

王勇建议,必须严密防控并强化对国际热钱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完善外汇非现场检查系统,加强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测预警;加强对短期投机资本的监测和管理,防范热钱大规模流动给人民币以及国内金融体系造成大的冲击。而根本之策则是,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确保“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此外,资深财经评论人余丰慧也认为,防范热钱流入需要央行、外管局、商业银行以及其他所有金融机构密切监测、共同防范。更加重要的是,必须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能任其无限制地升值下去。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