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铁雷斯来了,很快又要匆匆离去。而就在上周,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刚刚结束一周的访问离开北京。并且,两位都不是上任以来第一次来中国。再往前,还有保尔森、希拉克、伦敦金融城的市长白乐威以及美国贸易代表苏珊·施瓦布,等等。下个月,保尔森又将再度访华……
不难发现,越来越多外国高官,包括财长、央行行长、贸易部长以及国家最高元首,近些年都在走马灯似地访华,并且基本都是“来了就谈,谈完就走”,甚至都无暇到中国的万里长城走一遭。
“这是国际经济协调的一种方式,表明中国经济国际影响力上升,”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
梅新育指出,在各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的当今世界,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使得各国有必要开展经济政策协调。由于大国经济政策溢出效应较强,大国之间的经济协调更为重要。“中国对外经贸规模大,这种溢出效应非常显著,”因此需要更多类似的协调。
“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这些大国都希望和中国的关系协调、平衡地发展,通过对话来妥善解决双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不搞对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说。
沈骥如说,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分量与日俱增。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显著扩大,目前中国的外贸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二,超过美国也只是时间问题;外汇储备更是突破万亿美元,为全球第一。
在这种情况下,“和中国的经济、贸易、投资、金融甚至是能源方面的关系,都是各国必须考虑的,同时,为了解决双边经贸关系的一些问题,双方有必要进行一些磋商。这对于增进了解,找到有利双方的解决方案都有好处。”沈骥如说。
譬如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过去美国一味叫嚣要人民币升值,现在通过这种对话美方逐渐意识到,升值解决不了问题,必须通过结构调整等途径来改善贸易不平衡。“这样双方都了解了对方的关注是什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除了美欧等发达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官员也更多地来到中国访问。比如东盟、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都希望中国政府和企业加大到当地投资。
“中国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不仅是与西方大国有密切的经贸往来,我们与发展中国家也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沈骥如说。譬如,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就吸引了数十个非洲国家的首脑前来参加。
一般来说,这些高官来华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解决问题,譬如中国的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二是开拓市场和吸引投资,希望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
对于这些远方的来客,我们自当欢迎,但也并非意味着要有求必应,对那些“只想从中国索取,不想付出”的来客,我们大可理直气壮地作出回应。
中国人一贯看重“礼尚往来”,在外国高官纷至沓来的同时,我们国家的高官也在不断出访,最近的就有本月初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对欧洲四国的访问,以及胡锦涛主席出访亚洲四国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不过,专家也指出,我们在“主动出击”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官员层面,还要注意基层工作。“要加大我们的文化产品输出,深入到国外各个家庭,”梅新育说,这样才能让更多外国老百姓深刻了解中国,消除不必要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