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将是“人民币年”,人民币将成为2006年举世瞩目的焦点。中国正在实现现代历史上最有序的浮动汇率制度,将允许货币更具有弹性,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空间将得到拓展。
我之所以将2006年称为“人民币年”,并不是因为人民币将成为今年最强劲的货币,而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对全球市场的影响。我们保守估计,美元兑人民币1年后将到达7.8,但人民币升值对亚洲货币(尤其是东亚货币如韩元和新台币)产生的溢出效应是投资者更应该注意的。
亚洲主要货币汇率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比与日元汇率的相关性更强。美元兑人民币的下行风险将为亚洲各国和地区提供货币升值的政治理由,但零利率的日元可能会反应滞后。
中国应不会牺牲出口部门以及工作机会,最大限度地升值来帮助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事实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并不会解决全球失衡问题,即使亚洲货币同步升值,全球投资———储蓄趋势也难以逆转)。中国也不会再一次性重估人民币汇率,向美国“投桃送李”(这呼应了中国总理温家宝3月14日的答记者问)。
2005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了11.7%,这间接反映了2005年美元的强势。但我估计2006年美元可能会略微贬值,这将给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都带来一些升值余地,但估计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幅有限。
今年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可能会加快。理由有四:首先,中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大有赶超日本之势。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储备超过8000亿美元。2004年末,外汇储备规模为6100亿美元,增加的2000多亿储备的一半来自中国的贸易顺差,1/4来自外国直接投资(FDI),另外1/4就是所谓的“热钱”。
与“鸡生蛋,蛋生鸡”问题相似,短期而言升值预期将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但我认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和海外投资渠道的放开,热钱的流入将显著放缓。
其次,国际政治今年将成为更为重要的话题。在人民币问题上,中国和美国向来互相“妥协”。我常常听到一些分析师和美国政治家们说一些毫无意义的话,甚至是一些意识形态的、盛气凌人的话语。但别忘了,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有权决定任何形式的汇率机制。
虽然完全理解中国关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长期战略和中国对过快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担忧,美国财政部还需要一段时间,但美国财政部目前和中国已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这意味着,美国财政部的言论透露出双方达成的隐性共识,而不是地缘政治因素主导的单方面意愿,因此值得特别关注。
再次,中国也需要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关于这一点,也少有争论。中国需要形成这样的汇率机制:(1)市场参与者们能利用各种套期保值工具;(2)即期和远期汇率能迅速反应市场压力。
中国已经向这样的汇率机制迈出了许多关键性的步伐。虽然还不清楚,中国何时准备好向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迈进,但我们知道,这将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更有弹性的货币将为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添加“润滑油”。
最后,全球需求将保持旺盛。人民币汇率成机制的重大变化必须在有利的时机作出。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第一步,发生在美元强劲上升的期间。2006年全球环境对人民币汇率改革仍然有利。